Maggie 的故事:孩子小升初紧张暴躁抱怨,本想支持却起反作用

学习前的挑战:
- 老大刚刚小升初,焦虑紧张、暴躁生气、抱怨连天
- 我很想支持孩子,但是老是起到反作用,把我和孩子都拉进情绪旋涡,而且拉得更低也更激烈
- 对老公,总觉得是因为你、和你做的事儿,让我这么难受
- 情绪紧张带来身体紧张

Maggie,女孩13&6岁(加入学习一年时),2022 年加入联结在一起家长社区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Maggie,河南郑州一个大专院校老师,三中心行动优先,思考后置,底牌狮子,九型6。
两个女儿,一个13岁初一,一个6岁马上步入小学,两个性格完全不同:
大女儿大大咧咧长得秀气、爱读书爱思考、反叛精神强的女汉子,能跟班里面的刺头儿男生打架或者吵架毫不示弱,也能跟男生玩“两根指头抽胳膊”游戏;
小女儿宽厚温柔,胆小遵守规则,各种场合都是按照老师要求,手放在腿上,上身挺直,比我的胆小,但多了一分对抗的勇气,会因为表现好被老师表扬太多而躺枪受到幼儿园同学妒忌拉邦排挤,会回来委屈的大哭;但是如果动手,也绝不手软,奋起反抗,打完后竟然又能和好做同桌还不生这个同学的气。
我觉得她身上这个勇气不是她性格自带的,是家庭后盾给予她的勇气,还好我跟着咱这个团体学习过,我的改变是她勇气的开始吧。
什么吸引你陆续加入各个学习项目的?
老大小升初,因为焦虑,对孩子的学习干了一些帮倒忙的事儿,觉得有必要学习了,加入“孩子学习”主题的读书会
2022年三月,加入“孩子学习”主题的自在读书会,《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对我影响巨大,回忆起老大小时候那种想要探索的好奇心的小芽儿都被我掰掉了,对于老二的“学习”有了参考理念,紧接着《学习之道》让我对于自己和孩子的学习执念有所松动。
紧接着报了下一期的“与自己的关系”主题的读书会:《福格行为模型》、《习惯的力量》这两本书按照我自己喜好绝对不会看,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惯性模式怎么形成,按照步骤又可以怎么形成新的模式。
8月份加入回归自我是因为我有强烈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念头
我期望能找到专业的人士帮助我一层一层剖开自己,帮助我认识自己,因为从小背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自己个性,完全不了解自己,也没做过自己,只有考学取得成绩工作,这几年自己读书让我开始认识自己一点,但是我知道还远远不够,我需要对自己了解更多,从而了解孩子和他人。
接下来8月底老大步入初中,看着她初入初中时那种焦虑紧张暴躁愤怒生气抱怨连天,作为支持型妈妈,很想支持孩子,但是老是起到反作用,把我俩都拉进情绪旋涡,而且拉得更低也更激烈。看到我在回归的记录打卡,年爸说你这需要加入做中学来实践,当时还想着这刚报完回归课程又拉我报课呢,哈哈,但是当时挑战太多,急需解决,所以稍作考虑就加入了做中学,但是现在看来幸亏自己行动优先,稍加考虑就加入了,因为现在看来初一第一学期算是大妞人生第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吧,学习时间的紧张,科目增加,不断周考、月考,打卡记录里面基本都是我和大妞之间的事儿,年爸年妈和学长的回复使我不至于那么那么慌乱,让我意识到到自己担忧和恐惧,帮我进行心理支持和心理建设。
另外加入学习,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在看待孩子时,带着有色眼镜
带着自己太过于主观的看法,看到的孩子特点是自己能看到和想看到的,不能做到客观看待和观察孩子的行为,给到的帮助是自己想给的,而不是人家想要的,这怎么能够做到支持她走上适合她自己的道路呢。
加入后想法有什么不同吗?
最开始加入课程的时候觉得一节课核算下来要几百,这也忒贵了,也会考虑到底值不值得,当然也因为心疼钱,所以不能落下一节课,哈哈,但是后来我自己的变化和老公的变化让我意识到这绝对不是按照一节课几百块钱来算的,这是整体的系统,有课程,有记录,有实操,有年爸年妈和学长反馈,我的学长是秋池,她每次给我的表单作业反馈都能引导着我发现找到自己的一些情绪和需求,对于紧张、担忧、沮丧、失望这些词就像没有学过一样,经过提示真正在自己身上体会到,那种感觉特别激动,原来我们老认为的不舒服是这些情绪带来的,这些情绪又带着我们慢慢发现自己的需求,联结,同理,包容,亲密,看见,理解,信任,温暖,言行一致,自我表达等,同时也慢慢发现带来情绪的黑盒子里面包含的可能的执念、解读、成长经历,以及狮子底牌的高期待和6型的犹豫不决,尊重权威等,这些都可能是情绪来源,看到了就有改变的可能,要么不上情绪火车,要么能够快一点下情绪火车,或者事情过后记录梳理,对于自己当时上情绪火车也少了一些内疚和自责。
对你自己和夫妻关系上有什么影响吗?
现在有情绪会选择做记录慢慢梳理自己,慢慢看到更多情绪和需求,表达自己感受情绪找到自己需求并且表达出来。原来老让老公猜测我心事儿,甚至自己也不明所以,就只知道我很难受,都是因为你和你做的事儿,让我这么难受,指责抱怨就出来了。表达后要么他知道我的需求稍微让步,要么我找到自己需求自己来满足。
加入做中学时,我记得当时写的目标是带着欣赏眼光客观看到孩子和自己,多关注做到的,不控制不试图改变老公孩子,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自己想给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现在来看,老公还是改变了,因为我上完课或者读书会有感触的地方会跟他聊,他无意间可能被影响到了吧,这就是允许对方不改变的力量吧,不试图改变他他却改变了,体现在我们的夫妻关系,他对待孩子的理念、态度和方式。
身体上,原来老是堵着紧着的地方有一些好像通了,整个人舒展了,连原来老是酸困的背部胸椎和臀部也很少出现了,太神奇了,都不知道咋变化的就这么变化了。原来下午六七点就会感觉整个人没有气力,懒言少语,就想瘫着,现在这些状态都很少出现,即使出现我也能觉察到,并且也知道需要把注意力往自己收一收了,现在睡得好,吃得好,连原来老爱中午拉肚子也几乎没有了,很神奇。现在看来,上面的身体症状其实是自己不自觉的情绪紧张带来的身体紧张和过度用力造成的,这是几十年的惯性了,现在身体松弛的感觉终于让我体会到了,没有体会过松弛都不知道啥是紧张。

后来这种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模式也延展到跟同学同事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原来都是老好人,不反驳不表达,但是内心波澜起伏,然后再内耗,现在会表达自己情绪,让对方了解到我的感受,也好像多了一点为自己争辩的力量和勇气,这也是开头提到的二妞有勇气的原因之一吧。
我自己给学生上课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松弛,课堂氛围比以前放松很多,进步是我能感知到,并且实时做出调整,连我上课的语速和声调都发生了变化,上完课都没有以前那么累了,也能看到更多的学生特点,倾听到他们。
观察感知倾听,是我需要再浸泡慢慢修炼的能力,毕竟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有了客观观察,才有带着开放心态的感知和倾听。未来还有有挑战纠结不断出现,但是好像没有那么恐惧了,甚至带着些好奇。
对自己有什么新发现吗?
我对看事情的角度多了一些,大家讨论过“一体两面”,对我影响挺大。
比如上周三早上,爸爸送完姐姐6:50还没回来,我心想着怎么还没回来呢,爸爸就打电话了,说拿着碘伏下来,出小区门时一个骑电动车阿姨看见车急刹车摔倒了,摔着胳膊了。我接到电话赶紧换了衣服,拿着碘伏下去,心里有些慌,也适度冷静,到门口先问保安,我们小区门口摄像头是否能用,被告知可以用。后到现场了解到阿姨没撞车上,但是急刹车自己摔倒,但是老人家说腿不舒服。我们问阿姨打算咋解决,阿姨说腿疼,胳膊疼。其实我内心很清楚这不管我们事儿,她走的机动车道,我们出门她没看见而已。一些同事经过,给了一些建议。后报警,报保险,警察分配责任,保险公司理赔员接手。我回家路上想着我得着急上班去,二妞怎么送学校的事(平时都是爸爸送,爸爸当时还在现场),脑子里出现几个方案,后来确定一个,联系后解决。我回家给妞穿衣服,后上班。
这个过程有点慌张但是整体冷静。爸爸说怎么这么倒霉,一大早出这事儿。以前我跟他一样想法,但是那天我告诉他,今天这不算啥大事儿,还买来一个经验,了解了流程,不算坏事儿。看问题的角度多了,并且也经常能看到积极的那面,不像原来惯性总是想有哪些不好的事。(这是 6 型的核心自动反应)
对这个支持型群体,你有什么感受?
在咱们这个群体中,我感受到安全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法感受、提出问题,不用担心被评判、被嘲笑,对于我这个特别在意别人怎么想的人来说,这太重要了。并且把所学所思应用到生活中,与老公孩子联结多了一些,做事情时也会有遵从内心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