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第一部分
知行合一是我们希望做到的。
参加家长学习之后,如何慢慢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把目前在实践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旅程,一起来吧视频讲方法,文字中加了案例请参考。

想达到,第一步就是得画一下看看,也就是
实践。
画几个之后,就是应用所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对理解和应用就有了直接帮助。
然后是第二步,
观察。
看看画的和想画的样子有什么区别,哪里需要调整,这个观察的过程,是知行合一很容易缺少的一步,很多人以为自己能做到,但实际做的样子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我们需要看实际做的,而不是说我怎么会画我怎么比较懂,都没用,画一个看看。
观察中,能看到和实际要的样子的差别,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练习,从一笔一划开始,把圆花圆,把曲线化成适当的弧度,把距离控制好,把结构控制好,把比例控制好。
有观察的实践,才发现知易行难,看到难,是向成功方向的迈进。看啥都觉得简单的还在门外转悠呢。
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观察,一步一步进步。
同时,如果有过来人能给出辅导,会更容易。
实践,观察,辅导,实践观察辅导,如此多次,离知行合一越来越近。
这样的过程,把知识了变成自己的,是从Knowledge到Being的变化, 从知识到人本身的变化,这是知行合一的状态。
学习正面管教,学习非暴力沟通,学习游戏力,学习自我发现都是一样。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实践,观察我们的实践,辅导自己的实践,慢慢把学到的东西过这样的过程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我们受益终身。
这个过程如果有支持,有群体会更容易些。就像很多人喜欢去健身房参加健身一样集体能给个体带来更多的促进作用。可以的话找到同伴一起,实践,观察,互相辅导。
第二部分
画小人是个简单的例子,而把家长学习中学习的内容真的用起来,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需要一些刻意的努力。
我们可能已经知道,要保持和孩子的联结,才有可能正向影响孩子,得到孩子的合作。虽然想和孩子保持联结,但带孩子的人一定知道,分分钟可能出现鸡飞狗跳联结断裂。
这很正常,在我们和孩子相处中,有一些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大坑,我们会一次一次地不自觉地掉进去。
这些大坑有,指责,自责,忽略孩子感受,忽略大人感受。
这些大坑,是我们家长学习中知行合一的最大阻碍。
往往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当时我一下脾气就上来了!就是在掉到坑里了。
这些大坑是可以绕过去的。但我们会经历很多次继续掉在坑里生闷气的过程。才有可能慢慢见到这些坑,慢慢不再每次都掉进去。
指责孩子,评判孩子,“他一睁眼就开始磨蹭,她一直在那磨叽,他不讲礼貌,他太懒”这些会引发我们的负面情绪,并陷入其中非但没有任何正向帮助,还有可能伤身或爆发伤人。
自责,比如“哎你看我怎么这么笨呢,哎我白学了一下回到解放前了,哎我怎么又弄成这样,我真不是个合格的爸爸/妈妈”之类的,这些自责的话一样引发负面情绪,并阻碍观察,谁愿意没事总是批判自己啊。自责批判的同时,注意力不再能放在观察事情本身上。也就失去了观察的能力。
忽略孩子的感受,也就很难同理孩子的状态,即使孩子心烦,疲惫,委屈,我们可能还是觉得我们才是掌握真理的孩子就该按我们说的做。也很难理解孩子。
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更是常见的。我们总是忽略了自己,失去了照顾好自己的直接机会。很多人慢慢因情绪累积而状态不好,陪写作业得心脏病应该算不上玩笑。抑郁更是大有人在。而自己状态不好,应对外界这些也很难笑脸相迎了。
第三部分
几个大坑都可以通过一些并不麻烦的简单练习去刻意绕开。
对孩子的指责,是一种评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代替评判,把对孩子的指责,替换成对孩子言行的观察。尤其是在遇到来自孩子的挑战时,我们只观察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会更接近与客观事实,我们对客观事实注意尽可能保持不评判好坏,就只观察记录就可以。越是接近客观事实,越是不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越容易看到线索,理解情形和孩子,并找到调整的方向,知道这次之后可以说什么做什么,下次类似情况又可以有什么不同选择。
同时我们注意孩子的状态,可能的情绪,感知孩子可能的感受,这样帮助我们用同理心理解支持孩子,也更容易看到孩子行为背后,要的是什么,孩子有什么需求。
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观察,这种观察把我们自己抽身出来,变成第三人的视角,更容易帮我们从挑战中,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地观察。
代替自责的是,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大人自己的言行和想法,尽可能接近客观真实,这些指引我们走出挑战,走向联结和合作。
而大人自己的感受,我们去体会,体察,给自己时间,更多关注、品味自己的感受,结合身体感觉,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体会这些情绪,体会这些情绪是什么信号,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需求。
和自己建立联结后,照顾好自己,我们才更有力量和能量照顾孩子和家人。
而这些帮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需求,我们自己的需求这个层面,再去考虑如何说,如何做,也就帮我们从挑战的那些大坑中慢慢走出来。
我们多次练习,慢慢熟悉这些要点,这些慢慢成为我们遇到挑战时新的习惯,我们吼孩子的可能会越来越小,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像填平了坑,打开了窗。
窗户那边,不管未来孩子成长中有什么新的挑战,我们的学习的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会知行合一的与孩子保持联结,保持积极正向的影响,保持合作,享受这样的旅程。
以下文字中提供案例欢迎参考。
这次挑战后,自己的疑问:
我的指令不清楚么?我太担心了么?我潜意识里希望她蹦蹦跳跳?我怎么能让她注意安全,知道不在马路中间跑
辅导反馈:
这个场景在日常生活中不鲜见哈,能感受到妈妈像老鹰护小鸡一般的保护,担心。也能注意到妈妈的矛盾,既希望孩子蹦蹦跳跳自由开心,又希望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这里的难点是如何适度支持孩子,有一定限制,限度内充分自由。
对孩子的行为有客观描述,有观察到孩子的一些感受,“看见妈妈很开心”,可以多一些对于孩子见到同学一路跑出去的想法和感受的猜测。
在对于自己观察这部分,还原了自己说过的话,有一些想法和感受的描述,可以多观察下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挑战中,之前是怎么说的(如何约定的,孩子如何回应的),孩子是怎么回应的可以记录一下。
关于疑问,
关于指令是否清楚:
指令清楚地说了不要做什么,结合我们学习过的,可以试试我们学过的少说“不”语言,多说如何做的语言;比如,牵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走;我们玩个牵线木偶的游戏走?之类的。(幼儿园、夏令营常见的游戏是大人突然回头时孩子的样子要“冻”住“石化”之类的,再走时又正常如此反复。)
另外在孩子很兴奋的时候,更可能听不进去,如果提前约定,可能有一些帮助,同时,记得我们对约定的,最好请孩子说出我们的约定,更有可能到时按照约定去做。
关于潜意识里说是不是自己潜意识里希望她蹦蹦跳跳:
可以回顾孩子要挣脱自己手时自己是坚决不想让挣脱还是觉得可以让孩子跑,这里注意自己的感受。在体会感受后,能帮助自己考虑清楚自己的决定。
再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感受,担心,并约定会容易些。
这中间也可以关注和 Topcard 变色龙的关系(是否想顺应孩子的想法)
如果想清楚了自己希望孩子跑,或是在哪个路段不可以跑一定要牵着手走,就可以再参考以下几点:
提前约定,尽量清楚地明确牵着手的范围;自由跑的范围;
具体可以参考驾校考试中,如果左转一定要有转头看左边有没有车这个明显动作,没有就是不合格。孩子过马路,一定要有明确地看相应方向有没有车的动作,甚至考虑有没有不按交规的车课可能从哪里出现也要看。
相应教授技能,观察是否技能,逐步授权。
这个挑战如果单纯看如何让孩子不跑,不是很难解决。但这个挑战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就是注意到自由和界限,topcard 底牌对自身决定的影响。自己的指令对孩子的影响。
挑战中对孩子的观察:孩子每天早上都有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吃早饭,在她坐到餐桌前,我一般到基本上能做到把饭放在她面前,于是她开始皱着眉头张开嘴巴吃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她是经常把食物从大分成小,或者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或者是含着不说话,我想她应该是还没有做好吃早饭的准备,内心比较拒绝。当我开始催促时,她就会说,知道了,再吃啊,然后依然慢慢悠悠的一点点的吃,听到我着急的语气后,会有大声说,我吃着呢,干嘛啊!非常暴躁和生气的感受。挑战中对自己的观察:
每天做早饭后都是我一天最艰难的时候,孩子总是磨蹭让我很纠结,不自觉的无助。我会尽可能的做可口的食物以及合适孩子食量的早饭,但是孩子依然磨蹭时,我会从提醒开始,快吃,现在已经几点了,我们马上要出发了,说一两次孩子不动后,我会离开餐桌,去忙自己的事情,希望给她空间,但是效果经常不好,当我看到时间所剩不多时,我基本上开始要生气了,语气和语调都有改变,孩子会抵抗,但是也会屈从,我会说赶快啊起来,穿外套背书包,出门穿鞋,一系列涉及她的事情都要一个一个说给她听。经常会心烦,愤怒,有的时候自己还会丢三落四的忘带东西,早上经常是我一天糟糕的开始。
这次挑战后,自己的疑问:
关于孩子磨蹭这个事情,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我是一个行动优先的老鹰,真是一点慢不下来,而且非常有统治欲望和控制力。我经常送孩子到学校后反思,我今天又说了什么干了什么糟糕的话和动作,可是一到早上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看了挺多的书,可书到用时方恨少,经常会脑盖打开。
辅导反馈:
家长想让孩子按时做到一系列动作,孩子可能有自己的状态,如何让孩子合作,或如何调整这个中间的矛盾,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有些家庭有类似的挑战,有的是吃饭时,有的是在上兴趣班时,上校车时,或其他事上有节奏不一样。
本来家长就是很有行动力的,再遇到孩子吃饭半小时中行动比自己预期的慢很多,肯定是很着急的。
看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模式,就是可能通向合作的开始,但自己平时越是行动优先,越是希望按自己的方式步步推进,这样的力量越大,这个惯性遇到孩子不配合时产生的内心冲突越大,这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一点一点来处理的,做好稍长线的准备,反倒可以帮助自己慢一些处理这个情况。
在这个观察中记录了早饭过程中大人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表现,尝试了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捕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建议更多观察和记录过程中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同时尝试体会孩子在慢慢悠悠一点点地吃时可能的感受,状态。双管齐下一方面了解孩子,一方面理解自己,这样再和孩子一起,找满足双方的解决方案。
疑问部分,似乎有些许自责?观察中尽量减少评判,这也包括减少对自己的评判哈。
建议更多关注事件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以此为线索并参考错误目的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此外,邀请孩子一起制定日常惯例表也许会有帮助哦。
同时不管有没有错误目的的线索,都可以考虑特殊时光。
在事后大家都平和的状态时,和孩子使用我信心,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我看到你吃饭25分钟,只吃掉了一
个馒头,还有鸡蛋没吃完时,我有些着急,还有些担心, (后面请用自己的语言)。
问孩子的想法,感受,倾听孩子。
再商量方案。
(案例选自年妈沙龙365在线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