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篇幅很长,需要的话再看哈。想看简短的,请直接看视频:采访年年。
下面愿意听年爸啰嗦的:
有的孩子总是看 ipad,看手机,有的孩子花很多时间打游戏,甚至在游戏中买装备或打赏主播,有的孩子看电视不节制,屏幕占用了很多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抢走了本来可能的运动,交流,沟通,观察,和真实世界的接触。
苹果公司都开始增加新功能了:屏幕使用时间
这个功能我们不具体讲解,请大家自己去看功能怎么用。
功能的背后,是很多孩子过多地使用了 iPad 或手机这样的屏幕时间,其实电视也是类似。
iPad,手机,电视,这些屏幕,都是很多家庭在每天面对的。
这些都有他们能带来的一定好处,所以才吸引了绝大多数家庭都在使用。
同时,也有:
01
需要注意的问题
华德福系统有一些著作表述了对屏幕时间的看法:
不自然的视觉过程和感官活动是分离的。
屏幕上出现的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经过设计的比例和色彩并不完全相符的立体空间,变成了平面空间的最后呈现。经过了设计和剪辑。而作为被动信息接收的人投入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其他感官没有受到刺激,并不发挥作用。有人把孩子在一动不动,坐在电视前面,成为一种生命被打上了石膏的状态。
也有一种说法叫沙发土豆。
而在屏幕上,剪辑过,编辑过的一片一片的信息之间是零碎的画面和句子。孩子在他们听见的和看见的之间,很难建立起真实的联系,这些刺激使脑子产生的是片段的混乱混乱的思维过程。
看电视或使用屏幕时间比较长之后,孩子会有比较长的时间,身体不活动,而一旦停下来之后,很多孩子会有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倾向于攻击,骚扰,烦躁不安,情绪不佳等情况。
有些表现为:
比较不怕生,但接近人是比较缺乏尊重或适当的保留。
较难与他人建立关系。
倾向喜欢扮鬼脸儿,但避开与人的眼神接触。
回答问题比较表面而刻板,对事情几乎没有深度的兴趣。
比较少阅读,或者喜欢捷径阅读,比如连环漫画。
比较无法集中注意力。
对读到或听到的东西缺乏主动理解。
*以上引用华德福著作中的对电视这种屏幕时间的看法,很多适用于 iPad,手机或游戏。仅仅多出的一些所谓交互性也都是在设计之中的。
我们不必直接接受任何看法,但可以作为提醒,帮助我们观察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能“控制”孩子的程度会越来越小。其实本质上我们从来也没法儿控制孩子。
像我们和孩子相处中,做什么,如何做,是方法层面的事,而这些做法背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我们想要的是长期效果,想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真实吸收的是什么,学到的是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事,往往不是简单的放下 iPad 或关上电视。
02
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希望孩子在长大之后,也能有自我管理,自律的能力:即使是爱好,也要形成有一定界限的能力。
就在当下,是我们最好的时机,去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很多真实生活中的难题,是所谓的“度”。平时不容易看清的是“度”在哪里。涉及到“度”的有很多方面,和家长个人性格,个人喜好,习惯,观念,同时也收孩子的个人性格,喜好,习惯,观念很多影响。每家,甚至和每个孩子,可能“度”都是不一样的。
03
“度”和原则

“度”可能不一样,但原则都是一样的:
首先“度”不是凭空或只凭感觉来定,是要尽量看客观事实。
你知道孩子用 iPad 都在做什么么?
上了什么网页?有没有打开过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
玩什么游戏?
和谁有交流?什么样的交流?
用了多少时间?
也就是我们说的观察。
以观察为基础,首先是了解。
了解都干啥了:用啥 app 了,各个 app 用了多少时间。
什么情况下拿起的 iPad 打开的电视。
观察之后,基于这些事实,(观察到了一般都会带来很多了解,会注意到孩子是不是过分使用了屏幕时间)。
了解孩子在做什么的前提下,再谈如何和孩子一起管理。
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但同时有明确的限制
尽可能的意思是在孩子的能力下再多给一点点可能“出问题”的空间,在观察的基础上调整。这样才可能看到孩子更多的能力,有时我们会低估孩子的潜力。
同时这些限制是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和孩子的成长,通过协商可调整的—— 对孩子来说,可以接受,愿意接受的,“fair enough”的。
相互尊重,正面管教中“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度”本身也不是家长单方面制定的。单方面制定是最最最后的办法,我们希望制定时是孩子一起的,孩子不但知道这些界限规则是什么,还需要了解为什么。孩子认为合理的,孩子认同的,执行起来会容易得多,也是以后孩子自律所必须的。
同时,“度”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和孩子,和家长,以及所在环境都要考虑。
家长尊重自己的权利:在这种孩子确实不能完全自律的事上,家长有最终决定的权利
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有申请调整改变的权利,有与自己能力匹配的权利(比如在几个 app 之间,或选择在什么时间段,或选择先玩多长时间再玩多长时间)
尊重他人:以下根据情况而定
比如约了别的小朋友来玩儿时,自己不玩儿 ipad或有很短的时间限制,或和小朋友商量
比如有别人在,但自己可以用 ipad 时,用静音或耳机
可以逐步明确并细化的界限
比如:
特定时间:吃饭,睡前,刚起床后
可以例外细化,到哪个可以用,比如,
看今天天气,温度,空气质量AQI的,可以用,
看今天日程安排的,可以用
或某些 app 总是可以访问
04
如何做
具体使用时,我们可以参考的步骤:
提前告知
首先和孩子告知孩子,我们准备开始管理iPad使用时间。
先观察和记录
首先是观察和记录记录使用时间和使用内容并观察这样使用的合理性。
再和孩子一起讨论现状
和孩子一起探讨每一项及总体的合理性。对于我们觉得不合适的时间,过长的某些使用可以:
先讲事实,再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担心,我们想要的
比如玩王者荣耀,一天花了三个小时玩植物大战僵尸,花了一个小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讲,你玩游戏用了三个小时一天不睡觉的时候只有八个小时,
我很担心这样的时间占用,首先对眼睛不好,我很关心健康。
另外占用了你太多的时间,我希望你能做一些对你更有好处的事情,我也希望你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多交流多玩。
我觉得总是玩游戏,对自己的脑子也有损伤,
对身体也不好。游戏的设计是有人专门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且利用我们的一些天性的习惯来达到控制我们让我们更多的时间花在游戏上的目的。我希望你能看到这些,并且不被他们控制。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时间安排,如果能找到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事儿,那是我所希望的。
我不希望你被电视节目事先设计过的电视节目,吸引全部的注意力。
我希望你多接触真实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我们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们对孩子的希望。
同时注意避免的
不要有对孩子的指责,避免说出指责批评的话,
比如你看跟你说了多少次,每次你都是花半个小时玩这些游戏,从来都不能真正控制自己,你以后长大了还能管得好自己吗?我看你以后长大了就越来越完蛋了,现在玩游戏以后就不定干什么了。这些越说越生气的话,说出来的效果只能是联结断裂,引起提防,反攻或沉默,离我们想要的越来越远。
我们在这几年的家长学习中的经验是,当家长清晰地看到这些会把事情往自己不想要的反向推时,家长是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处理的。(看似简单,但需要一定刻意努力和一定时间)
邀请孩子一起想方案
觉得孩子也看到了问题,觉得屏幕时间需要管理时,可以进行这一步。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和你一起想一想,我们除了看iPad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我可以和你一起头脑风暴一下,咱们列出来有什么选择?”
对于这样的头脑风暴,真正在做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去管孩子列出来的是什么内容,首先把所有选项都写下来。
避免在过程中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头脑风暴就是先风暴,先不头脑哈。
然后再对这些主意讨论,告诉孩子我们的想法和意见,就像刚才说的方式,只表达我们的意见,态度,关心的和重视的,而不批评和指责孩子。
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例子作为备选,在孩子没想到时,家长可以考虑:(尽量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真实生活的)
运动类的:各种球类,从出门踢球,羽毛球,滑板,滑板车,自行车,家里手球(不影响邻居的前提下),家里兵乓球各种玩法,踢毽子,藏猫猫,孩子发明的任何游戏都可以。
做饭烘焙:帮厨,烤蛋糕,烤饼干,做无油薯片,……你要有能力腌泡菜也是可以的思密达。
桌游及家庭戏:闪灵快手,storycub,dixit,叼饼干游戏,你演我猜游戏……有些我们公众号里有可以参考。
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比如种植,园艺,木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吧。
可以把这些和孩子做一个正面管教中提到的“选择轮”。并帮助孩子用起来。
多创造和真实世界接触的机会
帮助孩子找到他的特长让他喜欢和真实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的孩子喜欢动,有的孩子喜欢静,有的喜欢打打球,有的喜欢游泳,让他们享受,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这些项目不一定要一培养技能的方式。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教孩子的少一些,让孩子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的过程多一些。保持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哪怕在家里拿乒乓球,拍乒乓球,也是一个真实世界的真实游戏。即使我们看上去可能觉得无聊的游戏方式,但如果是真实世界的都有可能对孩子有帮助。孩子本身就是游戏的高手,只要我们不去用大人的方式去教孩子太多,离开iPad离开电子产品,离开电视还是会玩儿的,是一种能力,能在真实世界随便拿起什么东西就可以玩儿,或者是什么东西都不需要,就能和别人玩游戏,这是一种能力。
陪孩子玩儿,按孩子的规则玩儿
只在孩子要求贡献点子时说自己觉得还可以怎么玩儿。这其实是培养孩子的玩儿的能力或者说不去限制孩子的玩的能力,让孩子玩的能力充分发挥,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玩儿的时候,按照孩子的方式去做游戏,如果他说要玩儿。比如骑马打仗的游戏,或者哪怕马骑人打仗的游戏,都没有关系,按照孩子的设计,按照孩子的节奏,用放松的心态和他们去玩儿。
让孩子有主导的权利,让孩子决定怎么玩儿,规则是什么?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放下评判放假对规则是不是合理,孩子是不是想赢,怕输孩子是不是不能承受挫折之类的评判只是按照孩子制定的规则去玩儿,不用担负起,作为家长想教育孩子的责任,只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放下这份担子,去体会一下单纯的玩儿。
多创造孩子和其他孩子自由玩儿的机会
比如放学后在学校玩儿,几个家庭一起出去,孩子们一起自由地玩儿。
让孩子和比较适合的伙伴去玩儿,有的伙伴是脾气相投,比如都愿意在家里玩一些棋类的,但也有一些伙伴是不太一样的,有机会和相同的不同的人去相处,并从中得到快乐。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们创造机会和环境。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儿的时候,减少干涉,如果可以就让他们自己去玩儿。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玩儿我们看上去无聊的游戏。甚至允许他们无聊没事儿干。
有些时候孩子是有个人兴趣,或和同学们的话题,那可以考虑一起看
如果某些游戏某些电视节目我们觉得无大碍的甚至觉得有好处的,我们的“度”是觉得可以看看的话,那可以考虑的是一起看。
如果孩子是要跟随别人讨论的话题,除了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告诉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话题,不一定完全跟随别人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带评判的交流看法。只有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影响孩子的世界。
同时培养看书的兴趣,可以是对iPad的替代
家长的习惯是对孩子的习惯相当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减少看iPad手机的时间,并增加阅读的时间,把电视关上。对孩子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别人玩怎么办
每一家有自己的原则。我们的做法是事先和孩子商量,一般情况去别人家不玩iPad,但如果别人玩儿了,他去看也是可以的。我们不反对也不去劝别的家庭放下iPad之类。但如果了解去一起玩的时候总是用很多时间去看iPad或者看电视的话,我们可能帮孩子准备更多其他玩的,或和孩子商量,或和对方家长商量,也有可能多去和其他小朋友家玩儿。
去别人家怎么处理
一般原则,到谁家按谁家的规矩。
孩子玩了也就玩儿了,既然去了别人家。除非长期要去的,可以考虑和对方商量。
如果有的家里规则不明确,可以鼓励孩子遵照自己的规则或分享自己的规则。你会发现,孩子会很开心地告诉别人他是有限制的,尤其是这是他认同的限制时。
家长和孩子,我们希望的是合作,而不是被强压
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的控制孩子,孩子可能到别人家去玩别人的iPad,手机和电视。
孩子长大后,不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只有他们自己能管理自己。
我们不可能随时随地的去监督,并且控制他们的行为,我们希望他们能自己建立对事情的判断,并且自己做自己真正想要的决定,而不是被游戏设计,电视节目设计而吸引忘掉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想要的是什么。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
“帮助”的过程,需要努力让孩子认为清楚合理并认同
以下分享最近一位9岁小朋友来家玩带着iPad时我们的对话:
小朋友:“我想用你家电脑可以么?”
我问:“可以问问你做什么用么?”
“搜索。”
搜索,这是个不太容易拒绝的说法,后来才一步一步发现这位同学不太好对付。
我没多想,“好吧,你用吧”
(脑子里想的是,搜索可能是想起什么事要搜一下看看,应该也没多长时间)
(过一会儿想,这个是可以说不可以的,家里的电脑是工作用电脑,完全可以告知小朋友们,这个是我们工作用的,不可以用。)
已经让用了,就先这样了吧。
过了一会儿,没有要停的意思,年年在旁边自己玩儿球,也没说什么。
我看了一下,哦,用的淘宝,问了一下,“你是在搜什么呢?”
小朋友:“搜飞机模型。”
“是很快需要用么?”
没说话。看上去更像是只是随便搜搜而已。
“还是别用电脑了,你们在一起尽量一起玩儿吧。”
小朋友,短暂沉默后,“好吧”。
很快又问。“那我用自己带来的iPad可不可以?”
小朋友:“我在家里限制比较多,不怎么让我看这些,所以我到了你们家能看的时候就有点控制不住。”
我说,“嗯,你在家的规则,到我们家还是适用那些规则的。”
小朋友:“嗯,好吧。但是为什么在你家我也有限制呢?”
“首先你自己在家本来也是有限制,到我们家里是小朋友一起玩儿的,自己玩儿 iPad 或电脑上网,另一个小朋友其实参与不进去。这些事情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既然和小朋友一起约着玩儿就尽量把时间留给两个人一起玩儿的游戏,人和人之间玩的游戏。而且我家本来也是小朋友来年年是不玩儿 iPad 的,这样小朋友来也不会一个人没事儿干。”
小朋友:“那好吧。”
在两个人找不到什么事儿干的时候,或者玩儿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之后,总是会有一些时间,好像是找不到什么玩的这是可能就会又拿起iPad或者打开电脑于是又跑到了电脑前面去搜索。
我跟他马上说,“电脑还是不要用了,你们两个人一起找点儿别的事儿玩儿吧。”
小朋友:“我已经跟他玩儿了半天了,我现在想休息一下。”
我笑着说,“你们在一起玩儿很累么?找点别的玩的吧,或者看会儿书?”
结果两个人找不到什么事儿干。然后小朋友跟年年说,那我们出去打会儿羽毛球吧,打了一会儿羽毛球,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年年又决定要种土豆,于是两个人找到书上的介绍,根据步骤,准备好花盆,找到土弄上水,两个人开始种土豆,种土豆的过程中又看到一棵树枝,忙来忙去,折腾半天把树枝切成小段儿,种在土里,在明确知道我们的原则之后,小朋友后来放弃了再次的尝试,也可能是他们在一个接一个的游戏中找到了更多好玩的,他们玩了一会儿猜各国国旗首都地点的游戏(World),又玩了很长时间某天在二手店买的一个可能是五六十年代的棒球游戏,在规则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两个人自编规则,一直在调整难度,一边商量着规则,一边玩儿的非常开心。
真遇到讲不通的怎么办?
我们是没法儿办。
我们不强制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但下一次至少我们可以提前商量,约定,或者避免有下一次。
目前遇到的孩子,还真都是配合的。
也许是运气好。
也许孩子本来就都是愿意配合的。
04
长期目标
长期来看,需要注意孩子的屏幕时间,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结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的,可能是长期的努力。想治标治本,是要从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要什么这个角度长期去看的。
也需要关注家长的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去打游戏,原因我们不去管,我们主要关注孩子玩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他想要什么,很多时候就是没事儿干时找一个事儿去做。
小孩儿很难去闲下来一动不动在那里呆着,去思考人生。也很难想象一个孩子会没事儿自己主动到钢琴旁边练上两个小时,然后拿起一本科技书钻研,真是那样的话也是需要考虑怎么让他们和其他小朋友更多的打交道。
游戏带给了孩子一定的成就感,并且在游戏中可以不断的试错犯错误,但同时没有人会指责他们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人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去做。他们可以不断的尝试,在错误中学习,慢慢掌握技能,然后获得成就感。
我们希望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成就感
我们需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找到自己喜欢的及适合的有长项的项目,不怕错误地尝试,鼓励中进步,并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成就感,不是和别人比较。(涉及到正面管教中从错误中学习及关于鼓励的话题)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大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校教育目前不一定能带给我们找到这些独特性的环境,但家庭,尤其是父母,是有机会慢慢观察注意到孩子的独特优势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当厉害的长项。这个涉及到自我发现的话题,家长对这些的理解,能长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方向。“上了道”的孩子,是没时间去浪费的,当然这个是长期的事,20多岁都还是会有很多时间去浪费。这个话题比较大,值得多年去学习,我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又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方法的。
观察,鼓励,自我发现,从错误中学习,有自由地“捣鼓”,理解学习的过程,在兴趣中学习,是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支持。
放下 iPad,离开电视,其实我们希望拿起的是:
对人的兴趣,对合作的兴趣,对贡献和价值的兴趣
不是攀比的兴趣,不是炫耀的兴趣。不是服务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从游戏中找到价值感,从屏幕前被动的接收信息。从电视节目中获得快乐,
按照别人设计好的镜头台词音乐去作出反应,这些都是被动的,而且不真实的模式。把我们训练得越来越像一个只是被动反应的机器。并对真实世界,真实的互动减少理解和兴趣。
游戏世界中是虚假的,不能给孩子带来真实的快乐。而在与人的实际活动中,是更复杂的真实:需要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观察体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换位感受,而这些能力往往是以后在真实生活中真正需要的能力。
我们希望的是孩子对别人有兴趣,对自己有兴趣,对真实的人有兴趣,对真实的生活有兴趣,对合作有兴趣,对给更多人带来价值有兴趣。
我确实比年年说的啰嗦。
引用部分请参考原著:《迈向健康的教育》,《儿童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