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自己和身边人的七年读书会,流程说明

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多年观察实践研究的精华,并经过思考和整理,落实在纸面上。读一本好书,像直接和这样的作者的对话,而且是作者每句话都思考过后的一种有效率的聊天。

 

附上年妈在年妈沙龙读书365俱乐部中的欢迎辞,里面也谈到了对几年读书会的体会

阅读本身是让人愉快的,并有可能汲取书中的营养,并注意到自己可以积极改变的地方,并带来积极效果的。

同时,知识的传递并不是简单的看了就会的,尤其是人与人相处方面的,涉及到孩子的,学习的,情绪的,关系的,都是复杂的知识,或者说是知识,技能,意识的综合,也有人把这叫“真知”。

定义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所谓知行合一,把知识学到自己身上,行为上,意识上,那知识就成了自己的。

这个过程,有的人自己读书,自己反思,自己观察,自己鼓励自己一小步一小步地进步,慢慢就消化吸收了,但这确实是少部分人。

很多人看了书,没有那么快的消化吸收。有时会觉得,对书上的知道,但做不到。有的人会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其实,这个懂的意思是了解,并没有到理解,或真的懂的阶段。真的懂,是在知行合一后,是在知道并做到后,是真的懂了。

这个很正常,很多复杂知识的吸收,不是一句话就能完成学习过程的:比如简单一句讲联结的“感觉好才能做得好”或谈鼓励的“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字面上理解容易,但真的去践行时,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住,有时真的“没法儿让对方感觉好”,有时觉得,“都好多次了,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这样。”

学习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总是能看到和自己的联系。

比如这个例子中,需要看到联结带来的感觉,带来的好处,体会自己感觉不好时,和感觉好时,在有联结的状态下,能听进去,还是心情很差但还是能理解别人,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看到感觉好,有联结,和孩子行为、状态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实际看到联结断裂的种种,识别这是联结断裂,再观察联结断裂带来的影响,想办的事办不好,想改善的事改不了,注意到这些,就可以慢慢主动的增加联结的可能,主动去避免可能的联结断裂。在已经联结断裂时不再基于跟着自己的“反应”去回应,而是可能先搁置事情,先关照自己,关照人,等准备好了再谈事,事半功倍。

这样的真知的真正获得,就不止是书上看到的概念、例子,而是要和自己结合起来,变成自己身边的例子,慢慢这些才真正吸收进来。这个过程,就很可能需要一些帮助。需要与一样在学习这些的人交流。

很多时候,别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提醒到我们,这是群体的力量。之前我们分享过“学习共同体”,大家可以在生活中找这样的例子。比如聊天,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共同体的例子。

有目的的聊天,看完书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聊天,并有一些有过相关学习经验的人在其中影响和带领,这就不止是聊天了,这变成了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

这就是年妈沙龙读书会在做的事。

  • 不听别人讲书。自己去看,才是自己的
  • 不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不去拆书,我们才是学习的的主体。书怎么读是我们来决定
  • 结合实际结合真实生活经验
  •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习

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方式,因此,首先的规则是:每一位参与的人,要事先读完书。

每一个人都是读完书的,会大大提高一次交流的质量,广度和效率。

否则,试想有人没读完,可能会提出某些疑问,其实本来书后面就回答了这些疑问,这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每一个学习的个体,同时要贡献自己的角度和实践,也就同时为整体贡献价值。

同时,我们只需要分享真实的想法和经验就可以,无所谓对错,本身真实的,就是我们学习真知的来源。

在分享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也进行了一部分书本上的知识,和我们自己结合的过程。

这样的读书会,流程如下:

给大家的要求是:先速度比较快地通读第一遍(追踪记录一下总阅读小时数)。

过程中:

  • 不用尝试理解所有内容
  • 不用害怕忘记前面看过的
  • 不要划重点
  • 不要做笔记
  • 不要作总结
  • 只是完整地读完
  • 最好不用听音频朗读的方式
  • 更不要用别人讲解的版本

不管是纸质书,还是kindle书、微信书,形式都没有关系,用看的方式最好。

只是完整地读完。 不管是纸质书,还是kindle书、微信书,形式都没有关系。

说明

  • 这是参与读书365必要参加的一个活动
  • 请尽早完成
  • 完成后可以参加头脑风暴议题、议题讨论和读书会线上视频活动

什么是100字推荐语

  • 100字推荐语的意思是如果你推荐别人看这本书,用100个字写下你要说的推荐语

为什么写

  • 我们买了一本书,付钱购买的动作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行。写100字推荐语,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
  • 我们的阅读是主动的学习,凭着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最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如何写

  • 请大家至少通读一遍后,用100字左右的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推荐语:
  • 可以是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可以是自己的感触、可以是任何自己想把书介绍给身边人的话。

如何提交

  • 点击“开启一个新话题”,就可以参与100字推荐语的活动,也欢迎在其他同学的推荐语中留言。
  • 如果想编辑你自己的这段100字推荐,第一版可以在30分钟之内编辑。如果在阅读第二遍过程中,有新的想法,可以回复原来的版本,题目写明是“第二版”。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带给我的思考 由 懿儿妈 发表
 
初看书名,我觉得这书一定无趣,但我仅仅看完了引言就让我欲罢不能!我用了六个小时快速通读了全书,如获至宝。它让我好像打开了一扇窗,好像一下子知道该怎么面对孩子学习这件让我焦虑的事情了。孩子那么信任我们,我们怎么不能也同样相信他们呢?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为什么不允许孩子反复呢?大脑是神秘的,科学家还在不断研究,我们怎么能要求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想什么呢?试着不去愚蠢的验证,试着去相信孩子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试着多去观察,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想这本书会陪伴我很多年,因为它不但可以帮助我的孩子,也让我重新思考我自己的学习能力!
 
理解、尊重、信任、鼓励 由 马凌 发表
书名中提问“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或者更准确的说“孩子是如何有效学习的?”,通读一遍后答案似乎很简单——自主学习,也就是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
 
但作为家长,我能做到让孩子自主学习吗?怕是很难!我会帮她制定学习计划,陪她执行学习计划,我还会考核她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似乎她离了我就不会学习似的,这哪里是为了孩子有效学习,分明是为了证明我自己的价值嘛!
 
如何才能做到支持孩子自主学习呢?我们怕是要努力向霍特学习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我们的孩子们。理解他们走入这个复杂世界的决心和遇到的困难,尊重他们在克服困难时如潮汐般涨落交替的勇气,信任他们不需要被教导,不需要纠正和测试,就能自己学会很多,鼓励他们不断的自设挑战突破自己,最重要的是,带着对孩子无与伦比的爱,支持他爱这个难以理解却美妙的世界。
年妈沙龙读书会,一直在鼓励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我们从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议题开始。

一本书,可以针对不同的议题去讨论,这样一本书就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看时,没有关注过的角度,这也是一群人进行读书会非常宝贵的地方。

提出围绕《孩子与恶》,你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议题,每个人写1~5个,请标明一下序号。

1.

2.

3.

我们会在大家贡献的议题中,选取其中呼声比较高的部分作为集中讨论的议题。

以下是年妈沙龙线下读书会两本书的议题实例,给大家参考和开拓思路,并不局限于固定形式。

《爱的艺术》头脑风暴议题示例:

1. 你比较看懂的部分是哪个?能用你自己的话简单说明一下吗?

2. 分享你的18岁,28岁,38岁(或者现在的岁数)对爱的理解或者定义有什么变化?

3. 你如何看待爱情中的“冲突”?你和伴侣是否曾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冲突”?你们如何澄清、净化这些冲突,这经历是否使你们“更有知识、更坚强”?相关内容见95页

4. 爱是一门艺术,是整体人格的展现,非增进技巧可获得,大家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或经验分享么?

5. 你如何理解“健康的、活跃的、充满人性的发挥人的作用”?内容来自107页

6. 你觉得你和伴侣的关系中,你对他的爱处于哪一个阶段,同你和父亲或母亲的关系有没有一些什么联系?你想要做出的一小步调整是什么?

7. 关于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训练集中、纪律和耐心)你想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呢?相关内容在102页

8. 关于“合理的信仰”,无论是关于思考或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人类),你有什么想分享的具体案例吗?你是否愿意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信仰和勇气呢?你计划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相关内容在111-117页

9. 本书在不同部分提到了“母爱”,读完本书后你对自己有什么反思吗?

倾听孩子》头脑风暴议题示例:

思考角度

1.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倾听,分享你觉得最重要的一条。

2. 倾听对你而言是一件自然而轻松的事情吗?如果是,你认为促成倾听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

3.如何给孩子设立“专门时间”?

情感角度

1. 分享你的倾听带来联结的小故事。

2. 回顾往昔,是否有倾听失败的小故事可以分享?如果场景重现,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应对方式?

3. 对于孩子在游戏倾听中或者欢乐时刻后,可能会“利用”安全感去“口无遮拦式的自由”甚至攻击,谈谈你的观察和体会。

4. 你有被倾听过的经历吗?如果有,在被倾听的当下感受如何?倾听完成后又有何不同感受吗?

行动角度

1.关于倾听,你行动的一小步。计划有什么准备工作?关于行动有什么疑惑?

2. 看完本书后你是否已经尝试过倾听?有什么成功经验或可以改进之处分享给大家吗?

3. 你有尝试过和孩子一起纵情游戏吗?你能笨拙又有趣,让孩子毫无压力嘛?是否可以分享成功的游戏经验?

4.关于建立倾听伙伴关系是否可以在群里做一下尝试?

线上分享及集中时间读书会讨论。

在参与读书会更多家长的读书交流分享后,自己可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可以再次梳理,并提交自己的读后感。

读书会组织实施目的是和更多同频的父母,通过读书讨论的形式,

增加联结,增加交流,得到启发,学以致用。

讨论中可能有不同意见,为了创造鼓励大家真实发言的环境,偶们遵循讨论原则如下:

  • 交流在联结的基础上
  • 尝试理解,不求一致
  • 正向表达,不攻击不批评不争吵
  • 对方没有要建议时不给建议
  • 观察,少评判
  • 不对别人
  • 重实践,不空谈
很多人看到要先读完,就担心自己读不完。
我们建议读书先速读,泛读,通读,而不是一次全吃透。
 
这样设计的读书会,本身就是为了能和同频的父母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读书会,主持人只是对流程时间按主题讨论的把控,和对友好讨论的氛围的维护,而每一位参与的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学习资源。
 
这样的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在贡献,也都能获得营养的。
 

如果你愿意在身边开始这样的尝试,流程供你参考。有问题欢迎文章下面讨论。

发表评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