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如何学 | 当知识学,不如不学

正面管教如何学?
看书不够么?
听讲座不够么?
听在线讲不够么?

我们谈一谈为什么听和看还远远不够。

学习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把正面管教这样复杂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结合,只当知识去学。

如果是这样,不如不学。

知识,技能,态度,学习的方法是不同的。

知识类的

简单地说就是搜索可以搜到的,比如我们以前花费了大量时间背的:
谁谁谁,哪年生的哪年死的,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什么国家,什么热带亚热带寒带,盛产什么什么的;
简单的说,就是你告诉我,我就知道了的,一般就是知识类的。
如果学知识类的,我们关心的是信息是不是准确,是不是有权威性。

有些生活中的小窍门,也是知识类的,比如西红柿剥皮可以用热水烫烫之后就很容易,比如大蒜啪地一拍皮儿就很容易剥下来。

我们喜欢这些窍门,有时我们也把这些叫做“干货”。

和孩子相处中,我们有时希望“快速”“有效”地“知道”一些“干货”,马上回家就“解决”“问题”。

但经验会告诉你,和孩子相处,即使有一招鲜,也很少有长期“有效”的。和孩子相处没有窍门。

我就算是当个知识学,那又怎么样呢?学了就比没学好吧?真不见得。

人的大脑有时帮助我们学习,有时会阻碍我们学习。

作为人,我们的功能和能量远不止大脑的思考中心这一部分。我们还有情感中心和行动中心这两个部分。像正面管教这样的内容需要充分的学习,需要同时调动这几个部分。

把正面管教当知识学习,会主要注重大脑的思考,其实是没有同时调动情感中心和行动中心的。

可能是网上搜搜:正面管教PDF,正面管教 txt 免费下载就搞定了,甚至有人只看别人的正面管教读后感。

看看之后呢,结果往往是,呀,说的有道理,懂了!(思考中心懂了,那两傻了)
然后呢?不知道怎么做,没有行动的方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慢慢做到。
这其实耽误了本来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一起配合的感受体验和在行动中得到的反馈和启发。

更有害的是,我们的大脑会满意地告诉我们,这个我已经“知道了”,也就是说这个不用再学了。
这就是浪费了学习的机会:好好的全方位学习的正面管教,被别人用自己的理解变成ppt嚼碎了喂给你,你浪费了自己品尝咀嚼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

你可能“知道了”一些正面管教,但不客气的讲,只是知道,没有学到,而且可能还骗了自己。

技能类的

技能类的,

学起来麻烦些,比如打网球,很快就知道,哦,“应该”这么做。但刚开始时肯定是臣妾做不到。所谓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正常,掌握技能需要练习,指导,支持,正向鼓励,才有可能逐渐掌握。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教练的话,一定需要找到合适的教练。


这里就需要有人支持和像教练一样能帮助你。这个支持的人或教练,不一定要比你能力强,但要能帮你掌握技能。

 

态度类的

有些学习内容会更复杂一些,比如沟通技能,就不再只停留在技能层面了,比如倾听,我知道应该闭上嘴听,但忍不住想打断他,这里就又出现了态度方面的学习。你真的有了想听对方的态度,有去放下自己的想法评判观察,去看,去听对方,可能才不会去因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对方。

态度方面的学习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很多年养成的,不是一下就能打破的。比如我们可能觉得孩子就应该是听大人话的,学东西就应该是靠苦练和坚持的,我们以为自己在做的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

态度,理念的改变和形成,和技能的结合,渗透回每一天和孩子的相处,和家人的相处,就更需要支持,交流,继续的学习和实践行动。

正面管教这样的内容,
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在此关系基础上的从思想态度到言行的结合。不只是知识,不只是技能,不只是态度。是这几个的结合。

听讲学不来。
ppt学不来。
跟自己不去实践的人学不来。

当做知识去学,不如不学。

 

要从经历中学习,真实生活中学习

我们从经历中学习,正面管教的学习,就是创造那些经历,创造你去体验的经历,带你进入孩子的角色,带你仰视另一个人,带你感受那个你仰视的人给你的感受。带你去听奖励,带你去受惩罚,带你去受鼓励,带你去被授权,带你体会孩子的当下,带你进入孩子的角色。

我们从人身上学习,学习正面管教,去找那些坚持实践的讲师,去找那些生活中努力去活出正面管教的人。去找那些有类似方向的同学,一起学习。

去找到这样一个长期学习的共同体,找到努力践行的人,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吧。

发表评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