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冲突中时,特别希望对方能倾听我们,但很难做到倾听对方。
倾听往往是自己很想得到,但又不习惯给予别人的。
有时我们会很想说一说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我们想倾诉这件事,即使我们还没有想清楚。我们可能在倾诉的过程中,有机会慢慢梳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被表达出来,我们可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即使对方可能并不理解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烦恼,即使对方不一定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本来也不容易解决。但我们想要的,也许只是对方能听听。
如果对方能让我们说完,并不打断我们,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支持。
如果对方还能做到不评判,不建议,那么,我们的倾诉将是安全的,不用担心对方对我们有看法,对我们的言行或想法贴标签,或在我们不需要的情况下对我们的话去分析、判断、下结论,提供建议。
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安全倾诉的机会。能把我们积压的想法说出来,本身就是很大的帮助,我们都有倾诉的需求。
孩子,和伴侣,都有倾诉的需求,也就是被倾听的需求。
如果我们状态好,有能力给ta们倾听的支持,将是很好的帮助。
除了刚才说的好处,还有利于对ta们的理解。而倾诉者在说完一件事情之后,往往会舒缓情绪,帮助放松。常常会出现,自己就想通了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我们去提供建议解决问题,也不需要我们去帮助安抚情绪,ta们本来就有这些能力,ta们需要的是倾听者,不打断,不评判,不建议的支持。给ta们时间和空间,对ta们处理问题有信心。
在倾听时,我们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会有自动的反应机制总是想打断,评判,建议。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倾听并不意味着同意,甚至不要求我们理解,也不需要我们认同对方的观点
倾听并不要求我们能同理共情
倾听并不要求我们能提供解决方案
倾听并不要求我们能平复对方情绪,也不需要改变对方的任何状态
倾听需要我们相信对方有倾诉的能力,也有倾诉的需求
倾听需要我们对对方有兴趣,即使对方的话题幼稚,无聊,甚至重复过很多次
倾听中,我们只需要跟随,跟随对方的节奏,方向,对方是主角。
倾听既可以用来支持身边人,也可以用来做自我倾听,是照顾自己的方法之一。可以简单地随时随地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的身体感觉,练习把注意力主动放在自己的想法,情绪,言行,需求上。也可以用录音,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当我们习惯了倾听,慢慢将我们之前提到的感受、观察和倾听结合起来,我们将能够在感知和解读之间创造一个空间,帮我们更多感知到对方或自己的情绪、言行、甚至背后的信念、目的、需求,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对方和自己,而我们会更少地进入和对方或和自己的联结断裂的状态。
这时,倾听像是在小房子里,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