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很多家长走进家长学习的道路,始于想不再吼孩子。
吼孩子,表面看不就是不要吼就完了么?实际上背后是如何主动避免被触发,如何注意到自己需求,如何把注意力从外界转向内在,如何保持当下的综合运用。还涉及到很多认知,信念的梳理,情绪的感知,本身是个综合话题。
我们不是专家,提供的只是一些看到的情况,大家不必相信我们说的任何话,但看了之后,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的情况去联系,去看看能不能对自己有启发哈。
文章中引用的例子全部来源于年妈沙龙家长365中的真实分享。
很多问题不容易解决,其实就是有一个限制自己的,另一个自己,需要被看到。本篇的话题,本质上就是看到那个吼孩子的自己(小我),然后让背后那个不常出现的,真正的自己(真我)站出来的过程。
吼孩子常见,但无效
孩子是天才,能把父母气死。
父母也很不容易,面对这些天才,自己的招式总是很快就不好使,或者很快被识破,直到最后大吼起来,不管怎样,眼下的问题算告一段落。但是,我们都知道,问题其实没有解决,关系还越来越容易紧张。各种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不多说了,不是本篇重点。
如果还没意识到这些影响,可能也没准备好不再吼孩子,可能过一段时间,准备好了,自己厌恶了吼孩子这个事后,再回来看吧。改变需要时机。
只有准备好,才能得到积极变化
想不吼孩子,首先父母自己要有足够的调整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改变孩子的意愿。情绪上觉得不喜欢吼孩子了,行动上愿意努力尝试不同方式,并愿意做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努力,自己承担起责任来,才是准备好了。
没有自己承担的表现,
有的是让别人负责解决自己的挑战:你说这种情况我还能怎么办?你说的不好使!你说的我做不到!或各种理由来证明,“我只能吼孩子啊”。
有的是让孩子负责:“我知道我伤害了你,可我也不想啊,你认真弹琴,我不就不吼你了么?”
而自己承担起来,就开始了积极改变的道路。
这篇文章,是写给你们看的,准备好了的朋友们:
有意识高能量是我们的方向
有意识,是从无意识模式中跳出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主动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我们能意识到的,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
首先:
意识到能量状态
所谓能量状态就是自己处于高能量状态,还是低能量状态。
想像我们自己的能量状态,就像一个瓶子中装满了红色的液体,这液体是能量。
高能量状态就是当自己充满能量时,看待周围的环境,会有一种喜悦的状态或平静的状态,看什么都顺眼。同样是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或挑战,处理方式会是平静的,面向长期目标的,面向孩子能学到什么能力的,也能考虑到我们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的。思维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才思泉涌地,有智慧的,也有能力感知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帮助支持孩子的。
低能量状态,也就是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一晚上没睡好,早上孩子又各种不配合,家里水跑了一地,眼看要迟到了,车还坏了,想想过去觉得如果当时那样就好了,想想以后这个会不会这样那个怎么办啊…..,看什么都不顺眼,时时刻刻可能爆发。周围的人都得小心提防着。
这样不同状态,吸引到的外界事情显然是不同的。
平时不去有意识地关注,就可能进入长期的一种状态而不自知。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高能量状态和低能量状态可能几句话就从高能量状态,进入了低能量状态。
所谓有意识,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意识到自己状态,是高能量还是低能量。
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是高能量状态还是低能量状态,就可以选择在低能量状态时。先选择照顾自己。关照自己的情绪,寻求帮助,休息。等到状态好一些再面对问题和处理事情。而这样会帮助自己更多地处于相对高能量状态,和外界相处,和孩子交流,和家人沟通,做事情的质量也会提高。
对自己的能量状态有意识之后。可以注意观察孩子的能量状态。我们意识到孩子能量状态低迷时,我们可能就会讲话时注意避免打击到孩子,而是选择我们如何讲,如何做,才能真的帮到孩子。这份意识,是真我的出现,能指引我们的,超过任何理论学说。这份意识,能照亮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帮助我们感知到孩子的状态,自己的状态,两人之间的状态。
意识到能量状态的例子
春假结束了,我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北京,孩子可能是有一点亢奋一直蹦来跳去的。
因为前天晚上我跟朋友喝酒比较晚,我的睡眠不足,又着急要收拾东西,还要安抚老二情绪。这个时候老大不停地提出要帮忙收拾行李,我只希望他坐下,不要再捣乱。我突然说了一句,我们不需要你帮忙。
他瞬间崩溃了,开始大声哭,然后边哭边说,我爸爸说了,他需要我的帮助,他就是需要吗……
我一下子反应过来,这个时候孩子看见我们在忙碌,希望也可以参与,他也可以做得很好,而我非常直接的否定了他的价值让他崩溃。
于是我赶紧向他道歉,然后安抚他。这个时候爸爸及时出面,说他需要帮助,把他带走了。
我反省了一下,我必须要让自己不停的提醒自己,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少说话,哪怕不说都是对的。
有意识去联结是我们的行动
这里说的联结,是指两个人之间是联结状态,还是联结断裂的状态?对孩子来说,联结是能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爱。
联结,不是“连接“,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联结本身是一种感觉,不太容易用文字描述,我们看一些例子,试着感觉一下:
联结的例子
一起做饭
只有我们俩在家的时候 经常需要儿子自己玩儿,我去厨房忙,他有时候会无聊,就跑去厨房,我会问他想给妈妈帮忙吗?他会很乐意,自己跑到浴室拿了脚凳,过来帮忙。今天也是,又跑到厨房,他看着我炒菜,帮我加水,等水开后和我一起用裱花袋挤小面条,一起切菜,帮我放进锅了 ,帮我加盐,然后搅拌一下。一切做完后,他像完成了任务,等饭上餐桌,一起吃。我们都很开心,充实的度过厨房时间。每次在这个时候 我感受到了联结。
由一个小花篮引起的联结
三八女神节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和爸爸一起出去溜达了,回来家里多了一个可爱的小花篮。女儿说妈妈送你个小花篮祝你节日快乐。收到花,我很开心。当我把我的喜悦分享给我女儿时,她也很开心,脸上笑得像一朵花,她说了一句:“妈妈我好喜欢你,我希望你一直陪伴我”,哎呦,哈哈,我瞬间被我女儿的话暖到了,也感觉到被赋能。
孩子的笑
孩子边说边笑,有时笑的自己控制不住,看着她那么开心的样子,心里觉得好可爱啊。完全没有平时让我烦的感觉。
晚上好容易孩子上床睡觉了,喊我:妈妈,贴眼贴吗?我知道她的意思,她不喜欢贴眼贴,但贴眼贴的话,我就会过去陪她一会。给她贴好眼贴,她一下子抓住我的手,放在她的脸边,微笑着。我心里也柔软起来。
不管我们有多爱孩子,如果总是和孩子之间处于联结断裂的状态,孩子其实感受不到我们对他的爱。爱不是一个概念。去联结,是去爱孩子,并以孩子能接受到的方式。在联结的基础上,合作会比较容易。如果是联结断裂,即使表面上是合作的,但实际上可能孩子只是因为害怕,才去做某件事,这时他的能量状态和做事情的效果效率和质量都会有问题。我们需要尽量尝试在联结的基础上,去寻求和孩子之间的合作,孩子真心愿意做的事,做出来的质量显著不同。
仅仅是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低能量,本身就可以避免很多吼孩子的发生。我们可以选择先把自己照顾好,等到自己的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再去和孩子讨论问题。我们的创造性、讲话的积极性都会有很多改善。
有助于联结建立的方式有很多:游戏,倾听,特殊时光,聊天,或单纯地允许孩子做没有妨碍到别人的事,允许孩子犯错,一起做家务,陪在旁边,道歉,家庭会议,邀请孩子商量,适当的关注,鼓励…… 具体方法本篇不写了,也写不下。每个话题都可以谈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翻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这些前提能平时多注意的话,本身已经会显著减少吼孩子的次数了。
而如果还能继续去学习,我们更加受益的部分,是孩子让我们开始真正地开始向内看。
我们来向内看,看看吼孩子是怎么回事:
意识到吼孩子的“模式”
谁都不愿意吼孩子,但带孩子的一般都吼过。开始时也都是好好说,但总有些事,最后是“不得不吼”,被“逼得”没有办法。
这种不得不的形式,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模式,就像膝跳反射。
我们看看吼孩子背后的反应模式:
意识到:按钮 – 情绪 – 冲动 – 行动
发脾气吼孩子的过程,始于某个按钮被触发,按钮是容易被激怒的事情,在按钮被触发之后,我们可能有越来越强烈的情绪。这些情绪逐渐强大,而我们的某种冲动,也会越来越强大,之后就是我们会采取的行动。
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这些的一步一步发生可能很快,还没注意到,我们已经吼上了。
情绪和冲动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在有情绪,有冲动后的反应方式。按钮需要一段时间改变,行动最容易改变,但前提是在冲动和行动之间需要更多有意识的空间。
按钮-情绪-冲动-行动的例子
要出发打球了,作业还没写完
午睡前各种折腾,快20多分钟才睡,不得已把叫醒时间延后半小时。起来后孩子写作业,我读书。约定好了,写完作业,提前半小时去球场打球。
过了没多久,他说不想背英语作业。我看他根本没在写,拿只笔在那不知弄什么,当时脑盖就开了,没控制住自己。觉得他浪费时间,没把我的话放在心里。我觉得40分钟完全可以写完作业,结果不光没写完,还拖拖拉拉,弄学习之外的东西,态度不端正。(写到这我有点明白了,这里是【按钮】有个标准他没达到,而不是预计时间到了没完成导致我失控)
我当时知道自己脑盖要开了,(【情绪】没记录)但是不想控制自己,就想爆发出来,也让他知道我的不开心。【冲动和行动一起了】当时说了狠话,写不完不打球了,我其实知道写不完,我也不会真的不带他去,但还是说了那句话。情绪宣泄完,紧跟着反省,觉得自己不对,看着孩子有点怕我,我很难过。
孩子跪在泥地上放烟花
春节回到老公老家过,孩子有了和城里不一样的节目,可以放烟花。
孩子玩的不亦乐乎,对烟花怎样摆在地上放,火焰的变化,如何刺激等有了很多的探索。平常没有这机会,所以也满足他放肆玩一会,联想到我们小时候春节时放烟花的快乐,也希望孩子拥有这样一份回忆。但好几次看到孩子玩的时候,衣服搞得满是泥巴,跪在地上放,手里黑乎乎的就特别【情绪】恼火和失望(提醒过,商量过,孩子玩起来兴奋还是记不住),羞愧(联想到他的卫生习惯一直不好,别人看到他这脏兮兮的样子会怎样看待我,会觉得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突然对他【冲动行动一起了】大声责备。
(【按钮】可能是说了很多遍记不住;或让别人觉得自己没管好孩子。)
按钮
每个人都有按钮,有的类似,背后有规律,有的比较有个性。
当我们把按钮和孩子分开看,不是孩子有某个不可忍受的问题,而是我们认为孩子有某个问题,这个问题触发了我们的按钮。我们的按钮让我们爆发,不是孩子让我们爆发。可以看到,孩子只是触发按钮的外部事件。
即使孩子不去触碰,这个按钮还是在那里,别人也有可能去触发。而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些按钮,也就不会无意识地被点爆。甚至,我们可以让这个按钮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除掉。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阻止孩子按按钮,而是帮助自己去观察自己的按钮,了解自己的按钮。在了解按钮的过程中,按钮有可能不再容易被触发。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在学习如何消化自己的按钮的过程,本身是对孩子有很大帮助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在学校在社会并不那么容易得到。
要想让这些按钮。被减小。甚至慢慢消除。需要尽可能客观的观察。离开了观察,我们很可能会坚信是自己在做选择。
有些按钮容易消除,
比如对孩子的适龄行为的不了解,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屡教不改或笨或不努力:
比如很多孩子会写镜像字,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尿裤子很正常不能每次都及时提醒大人,
比如孩子很多都会不太注意嘴上的油,
有些按钮是不了解孩子性格气质特点,认为孩子的想法做法有问题,
比如觉得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在乎别人,或有些太不关注别人怎么想;
比如觉得孩子对自己要求总是很低,或对自己要求太高;
有些按钮背后是自己的需求或者对自己的期望,没有充分满足
比如,可能以前自己错失过一些发展的机会,而不想让孩子也错过。或自己的强项,认为孩子多多少少应该也差不多吧,比如上台演讲,比如思考思辨,比如体育运动…..
这些需要在更了解孩子,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慢慢消除,每个人有自己的课题。好在有一定规律已经被发现,能帮助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及背后的模式,能够帮我们自我发现,发现到无意识的模式,也就可能让意识再次进来,那个真我再次出现。
按钮的例子
【容易消除的按钮】
从群体中寻求支持
今晚突然很焦虑,原因是家里一年级的小豆包,一上学就遇到了书写困难,语文老师发了标准,差了十万百千里的感觉。我这个老母亲十分焦虑,看着娃字写的歪歪扭扭,真的是心里无数问号,到底一年级正常的写字是咋样滴?是我们独一份还是大家都这样?搜了“书写困难”几个字,发现了年妈2016年的盆友圈记录和评论,顿时踏实多了,原来这个年龄段就是这样的,6-7岁普遍书写难,只不过公立对书写整齐要求多些,私立不太管,加上一些已上学前班练习了一年书写的孩子,确实写得工整些,瞬时形成了差距。认识了孩子普遍的生理规律,我的期待可以恢复到正常值了,感觉自己稳了不少,慢慢练习没关系。
【稍难消除的按钮】
我和“变色龙“
我觉得这次四底牌的课开拓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上完感觉好像以前都没有学过似的,特别清晰的了解了另外三个生活态度取向,也再重新梳理了自己。
在课上,有那么几个瞬间,清楚的感觉到“我”和“变色龙”这张底牌在慢慢分离开来,看到“变色龙”不止是一张底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应激系统,几乎和我长在一起,有觉察时我是在后面看着TA的那个人,无意识时我们不分彼此。
首先,在有父母情绪时,不吼不是忍,忍是没用的。
我忍,我忍,我再忍,@$%@!@%(*%$!#!@#,我忍不了了!我忍了你一而再再而三了!你还是…!我不数落你你就不好好的是不是!
爆了。
这个还不如不忍呢。伤害更大,对自己对孩子都是。
忍是把情绪压制住,想“控制”情绪,但情绪完全不是可以控制的。情绪来了就来了,情绪走了就走了,我们压制情绪,按住一个弹簧,或把伤口藏起来不处理。我们可以控制在情绪之下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不是去控制情绪。
与情绪的相处,需要一些练习,识别情绪,关注身体感觉,冥想,正念练习都是有帮助的。体会自己的身体感觉,让这些情绪帮助我们,指引我们发现自己的什么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这为我们照顾好自己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在需要时,告诉别人我们的感受,可能也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熟悉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慢慢能更容易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识别,表达,和情绪相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学到的大部分是知识技能为主的,头脑方面的训练。少有机会能有一些情感方面的学习。但是情绪每天伴随着我们。别太指望别处能教会你孩子如何处理情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能提供情感支持的人。
冲动 – 行动
本来应该分开写,但吼孩子的种种情况,其实这两个融合在一起了,我们的课题就是让这个中间有一个空间,我们可以选择。
冲动是自己才能观察到的,比如“贬低别人”,“逃避痛苦”,“总觉得还不够好”,“怕失控”,“害怕不被理解”,“不愿意面对可能的冲突”……各种冲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冲动和行动,往往是事后我们才清楚地注意到。而慢慢通过观察记录,一些意识照进来之后,我们可能在冲动出现时就注意到,然后在行动之前,冲动之后,意识照进来的一个空间,真我又出现了。
我们不是大脑的学习,通过明白道理,而去达到不吼孩子的作用,而是通过一次一次的观察记录,不只从思考上,而且从情感上,从意识上,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有一种比喻为:
避免反复掉进坑里的过程
第一阶段:
我走在一条路上,路边有一个洞,我掉进去了。
我感到,生气,害怕,无助,不知所措。
我认为这是洞的错,和我自己没有关系,我们不知道怎么出去。
第二阶段:
我走在同样的路上,路边有一个坑,我又掉下去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又掉到了同样的坑里。但这是坑的错,不是我的错。
我费了很大劲儿爬出来了。
第三阶段:
走在路上,有一个坑。
我知道那有一个坑,但我还是掉进去了,这是一个习惯。
我知道这个坑在什么位置,对这个坑我有了解。我也知道自己怎么掉进去的。
第四阶段:
走在路上有一个坑,我绕开了,我这回没有掉进去,这感觉不错。
第五阶段:
我走了另一条路。
通过观察,我们看到按钮–情绪–冲动–行动,整个过程,就像是看到这些坑。我们很难预计到有什么样的坑在前面等着我们,但我们能选择。在相似的坑反复出现时,避免掉进去。
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学习中有不同的体现。有关于小我的描写。正面管教中有关于生活态度取向,底牌的描写。葛吉夫的第四道系统有三中心九型,以及很多宗教著作和学习,道德经中都谈到这些。帮助我们不去认同这些模式,也是找到真我的方式。
头脑之外,调动情感和行动
从吼孩子到不吼孩子的过程,绝不只是从头脑里了解,知道,明白,分析。这些只是第一步。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感受情绪,“品尝“每一次我们的内在感觉;捕捉冲动,还要有行动去做观察记录。这是思考,情感,行动各方面的调动。当我们结合了更强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行动能力,我们就更容易进入有意识高能量的状态。我们不必要求自己任何时候都在这种状态,只需要在和孩子相处时越来越多。
有意识高能量
而这时那个有意识的,高能量的,我们真正的自己,爱孩子,愿意与孩子联结,愿意理解孩子想法,感知孩子感受,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而不是对抗的真我才真的出现。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没有对以后的焦虑,没有对过去的抱怨,我们关注当下,会变的有能量。我们的面容也会体现出我们的内心,而这能量会传递给孩子,孩子更容易配合。在这种状态下说的话,做的事,质量和方向完全不一样。我们实际上改变了和孩子的互动方向。也就造就了更积极的合作的可能。
回过头来再看,孩子就是来告诉我们,我们身上是有按钮的。孩子不吃我们下意识反应的那一套,就是来帮助我们的。
有意识高能量状态下的例子
为了专注于有意识这部分,这里不再引用大篇幅,同时省略了一些具体做法,只摘录一些有意识的片段
护士不耐烦了:“先去做好思想工作再来吧,后边还有别的病人呢!”我想抱糖果下来,糖果不想下来——他其实想迎接这个挑战的,但内心那个坎哪那么容易过去呢?学习了这么多,那个时刻我真的同理到了糖果的恐惧。面对护士的威胁和说教,我就在想:弄不弄没关系,我和孩子的联结不能断裂。面对周围带来的压力,我努力尊重他的想法。
早上说好爸爸送,我准备睡懒觉。姐姐起床后来我房间上厕所,然后就不走了。分别经历了要抱抱,身上痒,不要洗脸,不换衣服。当她坐在地上开始哼唧转大哭说不要洗脸,我开始绷不住了,当下的冲动是一脚踹过去,让她清醒点。抑制住第一冲动后,我意识到当下是双方都有起床气……继而……
今天的顿悟在于之前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并且有一种第一冲动离我越来越远的感觉。关键在于观察当下的感受,有知识的理解,并把情绪控制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会因孩子而起,走上改变自己的道路。而当我们逐步进入这样的状态时,我们会吸引那些我们想要的。
不只是和孩子的关系不断改善,我们和伴侣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朋友,周围人的关系,都会改善。所谓幸福,就在每一个当下,从来不必去远方。
如果只想抓一个重点,
那就是:有意识地观察,真我出现越来越多,积极改变开始发生。
是谁在看这篇文章?是你的“真我“么?
意识照进来的地方,是心里最柔软的部分,那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其实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到不必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