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妈爱游泳。
年爸爱打网球。
年妈很希望年年能享受游泳,年爸很希望年年能享受网球。
于是很自然地,年妈负责游泳项目,年爸负责网球项目。
以下是年年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体会。
我们不想证明什么或否定什么,这些也都是在进行中的片段,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样子。
先 谈 年 年 的 游 泳
兴趣的培养和准备(快速浏览即可)
- 年年5个月时:年妈尝试带着年年在小区会所游泳,那时候的年年还不知道害怕,充满新鲜感的跟着一起水里好奇地看和感受。
- 年年1岁时,我们全家在三亚度假,年年对于沙子很喜欢,对于海水也不排斥,依然保持好奇。
- 年年1岁10个月时,找到附近小区会所游泳,有可以脚着地的儿童池,也有连接着的深一些的池子。年年自己玩儿,和跟着年妈一起去深水里玩儿,找到更多水的乐趣,没有心理上的任何排斥,年妈也没打算教他游泳,就让他放松地玩儿,即使大部分时间岸边坐着玩儿水,也挺好。
年年2岁时,清迈旅行,小酒店游泳池游泳、玩水,放松、开心。
- 年年2岁1个月时,南戴河旅行,5月冰冷的海水,穿着短裤,开心玩水。
年年2岁4个月时,继续会所玩儿水。对比6个月之前的照片,什么都没变,就是喷壶变了:-) 。
- 年年3岁时,越南美奈游泳池、海边玩儿水玩儿沙。非常投入,放松,开心。
- 年年4岁时,泰国拜县游泳池玩儿水,虽然没有去教年年游泳,但是一直在暗地里尝试不同的“装备”,好帮助年年更愉快放松地在水中玩儿。背板、面条、打水板、各个方式的游泳圈、臂圈年妈也都尝试过。
- 年年4岁5个月时,上海旅行时,酒店游泳。虽然一直没有步入“学游泳”的行列,但是看得出来,年年在水中很自如,也享受。对于他的性格来说,其实不容易。
训练的尝试和暂停
年年5岁2个月时,在某个知名俱乐部学习游泳,我们是在加拿大国际学校那个校区。这是年年学习游泳一个转折点。身边不少朋友同学都在那里学习,很多好评,了解了一下俱乐部的教学方法和老师,感觉还不错。再加上离家比较近,就去尝试了。 刚开始去时很顺利,但是那个级别的班开始频繁换老师,一共去了6,7次,换了3,4个老师。然后,转折开始了,年年坚决不去了。这之后的近两年,提起游泳俱乐部学习游泳,就坚决拒绝,甚至游泳池都不怎么愿意去。 训练这几次,其实年妈也都在现场,主要的转折源自什么,年妈现在也没闹清楚,不过应该是跟经常换老师有关系。老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状态并不了解,仅按照自己的流程来一个小时就换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替代不了对人的了解、关心和联结。
兴趣的再培养和准备
- 年年5岁5个月时,美国暑假,那一个暑假在西海岸呆了几周,虽然年年对游泳还是保持抵触的态度,但是不影响我们陪伴他近距离接触水,跟他一起发现水的乐趣。创造机会、鼓励尝试和耐心陪伴,一直是我们的主题。
- 年年6岁5个月时,美国暑假,夏令营有kayak和canoe的项目,很明显能感觉出来,因为没有在水中的轻松、放松,他并不太投入到这两项运动中,而且不太能充分享受到活动的乐趣。活动中,教练会帮助孩子们练习落水怎么处理等,身边的孩子们都会痛快地跳下水,一遍一遍练习怎么爬上来。 年年坚决不下水。整个暑假,劝年年去游泳池,也挺难。
训练的再尝试
年年6岁7个月时,尝试找游泳私教,不太适合,放弃了。 年年7岁时,加入学校游泳队的预备队。因为经过了年年近两年的对游泳的排斥和抵触,对于这个机会,年妈是挺小心又珍惜的。 很感谢年年学校这个游泳队的存在,有很多认识同学朋友的陪伴,有学校组织的这种归属感(放学直接跟校友们坐游泳队班车去游泳池),虽然这个过程也挺不容易的,刚开始是很不愿意的,但年年还是接受了这个“邀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年年加入了每周一次的训练,一次60分钟的游泳学习,后来加长到每次90分钟的训练。 每次去接年年游泳,年妈会稍微提前一些到,观察一下他的状态、情绪,教练和他的互动,还有队里小伙伴的状态,会跟教练简单聊几句。等年年上来了,年妈和年年也会一路聊回家,时间长了,年年都摸出规律了,“你怎么总跟我讨论情绪啊、想法啊、有什么想说的啊,没什么可说的啦。” 就这样的半年中,也经常有不想接着游,觉得没意思、觉得太累了、觉得教练如何如何…… 年妈能做的,还是一次一次地观察、跟年年的沟通、跟教练的沟通。和年年和教练都反复聊过,我们认为:学习游泳一是一项基本技能,从安全和运动角度,这个早晚都需要学会; 二是游泳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速度或泳姿的目标,是通过练习,可以体会到在水里放松快乐的感觉,这样的体验也是每一个人值得拥有的。 所幸游泳队教练也理解和一定程度上愿意给予一定调整。年年也一直在继续在游泳队中。
年年7岁10个月时,巴厘岛浮潜,海里、游泳池里游泳。这个假期绝对是为了帮助年年把游泳坚持下来,蓄谋策划的。通过之前半年多的训练,虽然他游泳的技能增长很快,但是年妈知道,年年内心中是打算放弃游泳队的训练了,年妈不想强迫他继续训练,但也不愿意这样就轻易放弃,跟年年的沟通中表达了我们的想法:“旅行中的很多体验,也是我们想尝试的,比如浮潜比如各种kayak这样的水上项目或者冲浪等,我们希望可以全家人一起经历这些,而不想因为游泳没掌握就这样放弃这些活动。”(可以说给了年年一定的压力) 所以,这次的冬假旅行,选择了可以充分玩儿水的巴厘岛,订带泳池的酒店,安排在除了浮潜和游泳,没什么其它事情可以干的地方呆好多天。尝试浮潜,年年一样有心理上的挣扎、退缩,我们就这样“咬着牙”微笑着坚持着,提供环境,鼓励,陪伴,等待。 光一个区域浮潜,我们就呆了四天。 总算虽然浪挺大,年年还是从一次下海五分钟就回来,到游着游着就到深水区追鱼去几十分钟才上岸。(这可算不上静待花开,是陪着花骨朵慢慢长啊) 结果,这趟旅行到尾声,已经充分感受到年年无论在海里还是泳池,那种放松和水中的各种玩儿法,是和水真正可以做朋友了的感觉。
这距离第一次带年年下水,已经快8年去过去了…… 决定继续训练
年年8岁时,面临是否继续游泳队的问题。因为以上的旅行感受,年年同意再参加半年训练。 他自己的目标是,把四种泳姿和跳水学会,但并不想追求速度,也并不想跟着校队参加比赛。 而且一起协商达成的一致,如果过程中,真的没办法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体会不到进步和快乐并存,年妈、年年和教练团队,经过努力没有积极地变化,可以放弃。 年妈自己也提前做好了交的一个学期的钱,有可能就会浪费了的心理准备。
训练的再暂停
接着,问题又来了,学校游泳队为了更好的训练效果,改成了一周两次,一次90分钟。大多数跟年年一起进预备队的同学们,都加入正式队了。年年作为少数几个,留在了预备队,教练看到年年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态度上也算认真配合和努力,其实还是希望帮助他在技术动作方面有不断的进步。所以,对他的要求也经常会有所变化。 年年对教练态度的不满意、对教学方法的不满意、对训练时间频率的不满意,又开始涌现出来。教练也观察到,年年训练中,频繁上厕所逃避训练、以累为托辞拒绝练习一些对他来说有难度的部分、对动作反复纠错指导有抵触、不愿意升级到下一个级别。年妈又开始新一轮的,跟教练沟通,跟年年沟通,跟训练队主管沟通…… 年妈自己都经常运气,对我来说不是个事儿的游泳,怎么到年年这里就这么费劲呢?不就再坚持几个月嘛,又不是一辈子! 然后深呼吸,鼓起勇气,再接着沟通。 跟教练再次说明年年自己学游泳的目标,年妈作为家长的目标(享受水上轻松愉快的体验,以后可以参与更多水上项目,对速度比赛并不追求),跟教练描述年年的性格和关于运动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果能继续下去,就可能有进步,如果放弃了,就真的挺难进步了。 但,教练有教练的目标。 教练还是要把年年带到下一级别,而年年不愿意去下一级别,这升级成了过不去的坎儿。 年妈和我哭笑不得,我们想按自己节奏走的自由,就这么难实现么? 年年快9岁时,有一次我们不游泳,去泡温泉和自由玩,中间发现游泳教练正好在那,于是去打个招呼,年年看见游泳教练,游泳教练高兴地打招呼,年年哭了。 当孩子积累压力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身体都可能有反应,我们无法验证或确定什么,但那一阵子年年生病比较频繁,有时不想去学校。 卡里还有不少钱,后来还是浪费了。
年年退出了游泳队。
年妈心情复杂。
年爸头脑简单:浪费的钱好可惜。
再 谈 年 年 的 网 球
可怜的基础
跑得最慢的小朋友 年年从小跑的总是比同龄人慢,慢不少。从幼儿园开始。好在学校体育老师特意鼓励,也要求同学们不要笑话跑得慢的同学,并为跑得慢的同学加油,而这时年年经常分在跑得最慢的女孩儿一组,但还是最慢的。我们也和年年聊,人都有先发展这里,后发展那里的,以后慢慢地就能跑得快。 不但跑得慢,还细胳膊细腿。协调性其实也是一般。但我们都不着急,只是尽可能带着他户外活动。
兴趣的产生,加强,保持
体育老师和体育课,又直接是年年网球兴趣的直接点燃者。 年年一年级时,体育课在小小的室内体育场中,篮球场这么大的地方,支起简易的小网,从拍子像扫地一样地把球扫出去开始练习。 兴趣就从这简单的环境开始。 回了家年年拿着几十元买了的小拍子各种玩儿。觉得时机还可以,我们问他要不要请教练教一教?欣然同意。 学过几次之后,挺快有了一些底子,但整体体能,速度,力量都有些滞后,启动慢,速度慢。不过我们也没逼着他,和教练也沟通,兴趣保持,我们不着急,他认真练,愿意练就足够,不求出任何成绩,教练也不需要有压力,一切的成果,就是下次还愿意练。 美国夏令营 暑假在美国玩时我们总是安排一些时间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年年7岁那年,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混龄中一个最大的14岁大男孩总是罩着最瘦弱的年年,总是和年年双打搭档,年年没打好的球大哥哥也从来不抱怨,年年打好的拼命点赞,搞得年年小家伙打球眼睛冒光,极其认真投入,跑得都比平常快。 夏令营没什么正反手太多的练习,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但都是设计过的其实有训练目的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乐呵呵地玩啊玩啊。 说实话我发现年年反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退步,但他的兴趣更多了,有空也经常拉着我们玩他们玩过的网球游戏。保持兴趣,我不太担心他的技术退步又能怎么样。 能退步的技术在我来看现在扳回来也不一定就能保持。我选择先观察,但我同时告诉了他我看到的。他说知道,然后话题结束。 加拿大夏令营不重复了,有兴趣看另一篇记录 不靠谱的网球营?最好的网球营?。总体还是各种玩儿。 小区里打球 小区里常见面的另一位教练,后来成了我的教练,偶尔会看看年年打球,给一两句指导。有一次,他和年年说了一个指导,然后年年照做了,他说,这样的孩子,数学肯定学的不错,这下正打中年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对数学的自信,也同时肯定了年年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年年后面打得可卖力了开开心心的。鼓励到了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还不错的点。
年爸对兴趣的打击和年年的反抗:
年年兴趣挺大,年爸兴致很高,开始想给年年一些专项练习,年爸也刚学了网球教练嘛,于是慢慢和年年商量加一些练习,把球达到不同区域的,不同深度的,跑动的练习,上旋球,恨不得明天打成费德勒的样子。 结果就是:年年相当抵触教的部分。随着我纠正,要求,他更多的反抗,很少配合。只是在打点游戏中还算有些兴趣,但他有自己的玩法儿,我还得跟着他把星球大战的剧情揉进去。 但年年还是继续抵触我的教,后来的发展就是,打可以,学不学,也不让我教,具体就是我不可以主动指出他哪里打的有问题。 后来看《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有类似的描写。推荐阅读,跟着去读去认真观察试试。
学校网球队带来更多兴趣
学校终于开始组建网球队,年年体能脱了后腿,但还好有一定球感,发挥稳定,据说测试时和老师打了很多回合,虽然体能劣势,但还是挤进了网球队。群体中的学习对年年来说相当适合,他是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尤其是这些棒球网球之类的。
由于网球训练时间和以前所在棒球队时间重叠,年年需要选择,我不想多说,看看他自己的选择,虽然我百爪挠心。在他需要看他的选择过程我惊心动魄,生怕他不进网球队。他也够谨慎,告诉我先和棒球队说给他留位置他试一次网球训练再决定。和网球队也说给个机会试一试。所幸学校两个队都同意。说实话这些细节都是我们爱这个学校的因素。 庆幸年年选择了网球队。 网球队的显著优势:老师了解他,知道他体能状况,也知道他认真稳定,同时对他脾气性格都比较了解,他在网球队,有被理解的基础,和喜欢的老师,带着很多花样带他们练习。
比赛中的小战士
打球在比赛中见水平,学校网球队也开始首次参加比赛。 年年开始没想报名,但后来听说好几个队友都报名了,就也决定要参加,加入一个群体对年年来说还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比赛当天,35度,大太阳一直晒了一天,球场上基本没有遮阳的设备。 年年参加了四场比赛,有输有赢,但不能出线,预料之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是我看到年年竟然像一个小战士。 年年给我的印象,很多时候不太争输赢,但在其中一场比赛中,我突然发现他貌似很想赢,想赢那场我觉得客观上有实力差距的比赛。 他在努力地打好每一个球,在0-2输掉局后咬牙夺回了两局。 赛后我觉得他眼圈有些发红。
我一直觉得很平和貌似对竞争兴趣不大的年年,展现了小战士的一面。 自己赛后,还两次要求留下看队友的比赛。从早上7:20出来一直到19:20往回走。 对了,只吃了半个6寸的赛百味,和3根冰棍。2升水。 但很多机构,迫于家长短期内想看到“成果”,会“被迫”拔苗助长,而带来的成果又说服所有人,给予更多压力换取成果,那些放弃的,被冠以不坚持,不受苦。或不适合。 资深教练的一些看法 其实对小孩子参加比赛,我是有疑问的,有的说法是12岁以上参赛比较合适,12岁以下不建议参加比赛。 我的教练,我去聊天,跟我说,他是第一批国家培养的注册儿童网球教练,在网球培训这20年中看到了不少。 他说他看到的,可能真是这样的:12岁之前,我们中国培养的选手打得好的很多,但12岁以后的,一下就少了,国外很多是反过来。12岁之前的就不要求太多,就保持兴趣就好,他也多次跟我说,孩子不用太要求练多少,磨什么技术,就保持兴趣就好。 有兴趣在,愿意练的,12岁以后突飞猛进。我们很多孩子到了12岁,已经练的“疲了”,教练说什么,看他们也没太大兴致,反观一些国外的孩子,眼睛冒着光地听,然后马上就去练,完全是自己愿意学自己愿意炼,教练不用说太多,很多都是自发的,必须是兴趣在,都好办。没兴趣的你告诉他怎么练他不好好练你费半天劲也没啥进步。 然后又聊到和学习和教育的关系,他说现在学生学习和我们这个网球学习以前走的路差不多,都是要求孩子打牢底子,好多好像挺有道理的,但眼看着孩子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少。 学校的教学,好像是想把孩子做成从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都一样的感觉。 说回网球来,当时有个孩子去西班牙学网球,教练特意跟他说,帮我看看教材,还有怎么教的怎么训练。回来说,没有教材,没有正确动作,都是根据自身特点帮你尽可能发展和发挥自己的强项,打出自己的战术和特点。贯穿着就是认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要发挥每个人自己的特点并发展成优势。 于是我问他,那教练为什么教的时候不能这样合理的方式教呢?迫于家长压力,都是要看短期成果的,于是教练也想办法先做出短期成果。
谈 谈 我 们 的 想 法
网球中我们更看重什么
其实网球中的成绩,动作是不是标准,我们都不是最看重的。 与队友的关系,甚至对对手的关系,是我比较关心的。我性格内向,打球中交的朋友比别的都多,其实这些运动,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打赢谁,是以球会友的方式。我最想看到的,是把球的输赢放在和人的关系之后,让运动成为我们能带来跟多的朋友的渠道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享受一项运动和学习这项运动的过程,本身是学习的实践过程,我们经常发现,那些比较有成绩的人,不是只有一部分做的不错,而是很多事,都能做的不错,那些做的不错,背后其实是学习的方法的掌握。 其实是不管是游泳还是网球,或是别的,我们真的在乎的,是孩子自身有兴趣后的学习过程。 客观看,年年现在的网球水平一般,但网球队没有逼他,家里也没有逼他,没有人向他要成绩。 而他现在自己想去玩网球,打比赛,也想去赢。
坚持还是撤出
我们以前做销售培训中,有一个好玩儿的问题: 赌局上,只有一个最大赢家,是获胜的那个,但第二赢家是谁? 是最先退出的那个。 我们当然希望最大赢家是我们,但有时我们不是,确切的说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都要坚持么? 以前有很多人说,哪怕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1000%的努力。貌似不错,但我们还可以做的选择,是认真评估后,放弃1%的,去在50%可能性的事上付出我们100%的努力。 努力的背后也需要合适的方向。 人生充满选择,你认定的理儿,可能只是你需要跳过去的坎儿。 打仗还可以长征呢,为啥孩子就得每战都得坚持到底呢? 年妈开始学写书法,线上课,我也一起学,写了四张纸后我基本明白了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我放弃了。当然可能坚持下来有很多好处,但我可以做我的选择,我也知道我在做什么。 在此我最有力量的事就是,无论谁逼我,我自己不想练写字的话,就一定写不好。权力多大啊你看。 但,孩子们能有这样的选择权利么?
成果是短期的,自发的动力是长期的
不要被成果完全迷惑,成果背后是孩子的来自自己的动力还是来自别人的压力,是有根本区别的。 仅仅在我们给予压力时孩子才有动力,我们能期待孩子之后也还有动力么? 我们期待点燃孩子的动力,还是让孩子在我们的控制下先掌握了技能得到成果? 这里没有对错,看我们要的是什么,只要短期内达到成果,以后你爱玩不玩是你自己的事,还是从一开始就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喜欢,你会自己去追求成果。 虽然年年没有“坚持”在游泳队,但年年游得,在我眼里看:很不错!成果是显著的。 在游泳池里我们经常玩儿一个游戏,就是抓人,我先游出去一点,然后他抓我,太恐怖了,一个小家伙自由泳噼哩噗噜很快就逼近,我这个胖子拼了老命也被他笑嘻嘻地抓住。 年年还是挺喜欢水里玩,也算挺喜欢游泳,但只是不想训练了。 短时间内带他去类似的也很难了。 成果是实实在在的,其实也是直接的诱惑,这些会说服任何人去拼,但孩子自己才知道他们的压力是不是已经到了让他们难以承受的状态,是否已经不利于学习。 反观我们的例子,如果能宽松一阵子,可能年年随着体能的增加,又愿意投入更大强度的训练,如果他能按自己节奏走的话,也不一定就暂停。 也许还有学习的机会,再看吧。 也许训练之外,我们可以由他自主地自由地玩,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只是我们无法接受那执意的帮助,只是我们想根据自己的节奏走。 我们很希望孩子能得到成果,但我们也很希望能在点燃动力后,孩子自发自愿地努力并获得成果,同时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汗水和泪水。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不需要我们的加油打气,他们会有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去迎接中间的困难,因为那是他们想要的。 而一旦有一次这样的经历,这个经历的过程中会产成他们自己的勇气,敢于挑战未知,鼓舞他们在以后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时,去努力克服困难。而这个,本来也没有任何人能帮他们。
学习需要吃苦,但我们更愿意促成孩子自愿受苦
不要仅仅被吃苦、努力这个表面迷惑,很多各种成功确实是经过大量努力和坚毅带来的,但是谁努力都能带来成功么? 孩子是在不论哪个领域,只要努力都能拔尖么?多参加一些比赛,你会发现人外有人再正常不过,多跑几个国家你会发现不同太多,选择太多,我们已知的相对于这世界上存在的实在渺小。我们的认知,可能在束缚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孩子,其实也没有那么了解。
我们从来也不能真正控制孩子
“养成习惯以后终身受益”,是的,听上去是的。但背后,其实我们连刷牙这种习惯,也不是我们完全能给孩子养成的。是孩子愿意刷才会好好刷的。学习更是这样。不喜欢的,等到没人逼着了,以后可能也就荒废了;喜欢的,拦也拦不住。 也许哪天,我们想培养的,都被孩子扔一边儿了,那也就随他去吧。 我们不能决定孩子喜欢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让孩子接触更多,有可能的话让他们体会到不同事物的魅力,点燃他们的兴趣。 我们能做的,是观察那些兴趣班是在帮助孩子点燃兴趣,还是在促成短期成果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 我们还能做的,是孩子在承受压力时,我们能观察,能倾听,能判断是需要让他们迎接挑战,还是和孩子一起撤出可能已经要过大的压力状态。 愿你兴趣常在,无需靠坚持。
如你想停下,我们也相信你完全可以做自己的选择。